為認真落實《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晉政辦發〔2022〕2號)和《朔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朔政辦發〔2022〕29號)文件精神,推動我縣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經縣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準確把握人工影響天氣的基礎性、公益性定位,完善體制機制,強化能力建設,發揮科技引領作用,嚴守安全底線,落實屬地責任,不斷提高作業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務效益,為抗旱保豐、生態保護修復、防災減災等提供堅實保障,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營造安全穩定環境。
(二)發展目標。到2025年,形成組織完善、服務精細、保障有力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體系,現代化水平和精細化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安全風險防控能力顯著增強,科技創新更加高效,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政策環境更加優化,實現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全方位、全時段、全覆蓋”。到2035年,形成全域、常態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體系,業務、科技和服務綜合能力達到全省先進水平。
二、做好重點領域服務保障
(一)服務現代農業發展,助力農業防災減災。完善氣象和農業農村部門聯動機制,加大增雨作業力度,促進糧食穩產增收。圍繞干旱等主要氣象災害,開展全縣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區劃。針對大蒜、蔬菜、黃芪等應縣特色經濟作物種植區域、重要農事季節,加大人工增雨作業力度,強化動態監測和區域聯防,減輕災害損失。(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縣氣象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二)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圍繞桑干河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開展全覆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筑牢塞北綠色生態保護屏障。圍繞桑干河生態調水,科學開展河流湖泊補水增雨作業,讓水量豐起來。圍繞大氣污染防治,科學布設新型作業裝備,適時開展針對重污染天氣的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責任單位:縣氣象局、縣自然資源局、縣水利局、朔州市生態環境局應縣分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三)服務防災減災,做好應急保障。完善應對森林草原火災火險等事件的人工影響天氣應急工作機制,及時啟動針對性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根據重大活動需要,建立人工影響天氣演練和聯動作業工作機制,保障重大活動順利開展。(責任單位:縣氣象局、縣應急局、縣自然資源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三、增強基礎業務能力
(一)加密作業氣象條件監測。聚焦應縣人工影響天氣重點作業區域,優化氣象探測裝備布局,在部分鄉鎮新建六要素自動氣象觀測站,進一步填補自動觀測站監測空白,提升自動觀測站性能。補齊雷達探測短板,嚴密監視過境天氣形勢,積極研判人工影響天氣潛勢,科學制定作業方案,大力提升服務能力和效益。建設空中云水資源和旱情動態監測網,開展空中水資源實時監測和評估,提高空中水資源的監測能力。(責任單位:縣氣象局、縣發改局、縣財政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二)提升指揮作業能力。推進縣級人工影響天氣指揮作業系統建設,完善人工影響天氣指揮平臺、空域申請等業務系統,形成全縣統一指揮、上下協同聯動的指揮作業體系,提高指揮作業能力和效率。加強與省、市氣象局的聯系,爭取最大時效的空中飛機作業。(責任單位:縣氣象局、縣發改局、縣財政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三)統籌布局、補齊短板,影響范圍實現全覆蓋。持續增加作業裝備和標準化作業點建設,增加火箭、煙爐等作業裝備,實現作業裝備標準化、信息化。年內爭取配置一套新型車載增雨(雪)火箭發射系統,提升作業的精準化、科學化和安全化水平,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在山區增設增雨(雪)煙爐,擴大人工影響天氣覆蓋面積。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要求,以15公里網格標準,建設1-2個標準化固定作業點,逐步實現全縣固定作業站點基礎布局全覆蓋。糧食主產區、經濟林果區、牧草種植區、生態保護與修復區,按照10公里網格標準適當增加標準化地面固定作業站點,高海拔山區科學布設遠程智能遙控地面碘化銀煙爐,擴大覆蓋范圍。(責任單位:縣氣象局、縣發改局、縣財政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四)完善建制、穩定隊伍,作業訓練實現“全時段”。組建縣級人工影響天氣標準化機動作業隊伍,按照“一輛運載車、一臺火箭發射架、一部GPS、一臺筆記本電腦或移動支撐系統、統一作業工作服”標準,配備專業作業隊伍。完善作業人員職業保障制度,按規定落實津補貼政策,保障合理待遇。健全作業人員技術等級評定、績效考核制度、聘用管理制度和激勵機制。完善作業人員勞動保護、人身意外傷害和公眾責任保險等保障制度。組織作業人員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常態化作業培訓。(責任單位:縣氣象局、縣財政局、縣人社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四、強化科技創新和人才支撐
(一)強化科技創新,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加大對人工影響天氣相關領域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加強與省、市氣象局合作,積極爭取聯合共建人工影響天氣科學試驗平臺和科技創新基地。完善氣象、科技、科研院所、企業等多方合作機制,聯合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基礎研究。布設云降水精細分析系統,全年提升人工影響天氣的科技水平。(責任單位:縣氣象局、縣發改局、縣科技局、縣財政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二)重視人才支撐,加強科技隊伍建設。加強人工影響天氣科技創新團隊和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將人工影響天氣高層次人才納入我縣人才培養計劃。加大科技人才引進力度,增強人工影響天氣科技隊伍力量。對在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中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有關單位和部門按規定給予表彰獎勵。(責任單位:縣委組織部、縣科技局、縣人社局、縣總工會、縣氣象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五、健全安全監管體系
(一)落實主體責任,強化安全生產管理。嚴格落實黨政領導干部安全生產責任制,強化人工影響天氣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將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納入安全生產目標考核體系,制定人工影響天氣安全生產責任清單和安全事故處置應急預案,加強應急演練,依法組織開展安全生產聯合檢查、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置工作。(責任單位:縣氣象局、縣應急管理局、縣公安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二)加強部門監管,健全聯合監管機制。嚴格落實空域申請、作業人員備案、作業安全保衛、作業站點巡查等工作制度,切實消除安全隱患。加強作業裝備、彈藥購置、運輸、存儲、使用等安全管理。完善彈藥專業化、規范化存儲制度,將作業彈藥按規定納入人武部門的專業倉庫或符合條件的民用爆炸物品存儲庫房,集中統一存儲。(責任單位:縣人武部、縣公安局、縣氣象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六、完善保障機制
(一)強化組織領導。縣氣象局要加強對全縣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組織領導、政策指導和統籌協調。各鄉(鎮)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人工影響天氣領導協調機制,明確組織實施、安全監管事權責任,強化作業業務、設施裝備、作業隊伍保障。(責任單位:縣氣象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二)完善聯動機制。加強部門之間、軍地之間的溝通協調,實現信息共享,建立上下銜接、分工協作、統籌集約的人工影響天氣工作聯動機制。協同做好人工影響天氣工程建設、科技研發攻關、業務運行保障及監管、協調和服務等方面的工作。(責任單位:縣氣象局)
(三)落實經費保障。各級人民政府要完善經費保障機制,加大投入,將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作業、運維等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形成穩定的財政投入機制,為實現全方位、全時段、全覆蓋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提供財政支撐保障。(責任單位:縣發改局、縣財政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四)依法依規管理。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完善配套規章制度。加強對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確保各類組織依法依規開展人工影響天氣相關活動。加快人工影響天氣標準化體系建設,提高規范化管理水平。(責任單位:縣氣象局、縣公安局、各鄉鎮人民政府)
應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3年2月27日